赤峰聚落数据集 |
地层试掘: 张亚强,周南 |
选择两个遗迹(遗址342和遗址674)进行了地层试掘,主要目的是梳理和明确区域调查所依赖的陶器年代框架;其次,地层试掘也可为区域调查中地表遗存的解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实现上述两个目标,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以获取遗址不同部位、不同层位的陶片、其他器物和生态样本(骨头和植物样本)。
两处遗址采用了完全一致的地层试掘方法。在区域调查范围内,首先进行了一系列标准化的系统性地表采集。系统性地表采集由地面直径为3米的圆圈组成,每一个3米直径采集单位得到的器物经清洗后,送回实验室内进行分析。系统性地表采集结束后,根据地表采集情况,在遗址的不同位置进行小规模的试掘(一般为1米×2米)。
试掘前,先用平头铁锹将地表刮平以观察土壤颜色的变化,所得土样全部用6毫米网眼的铁丝网进行筛选。筛选所得陶片和其它器物均按照发掘单位分袋收集,并送回实验室进行清洗和分析。同样地,所有骨头残片以及肉眼可见的炭屑都采集并分袋放置。所有试掘单位均按此方法,每10厘米一层往下发掘或径直发掘至新的土色(或土质)出现。然后,在对新地层进行发掘前,仔细清理、观察发掘地面。记录清理地面的四个角落和较长探方壁的中点距离地表水平面的高度。如果清理出的水平地面包含不同的沉积单位,下一层试掘时便根据沉积单位分区发掘,如此得到的器物便与不同的地层单位关联起来。必要的时候(地层较复杂或者发掘单位面积较小),发掘者可改用手铲(而非铁锹)进行更小心细致的发掘。发掘中,一旦发现足够用于碳十四侧年的炭屑,即时采集并用铝箔包裹。同时测量、记录炭屑的三维坐标。发掘直至出现生土层停止(有时继续向下发掘少许以确保没有文化堆积物)。
发掘结束后,即绘制四面探方壁的地层剖面图。这些剖面图为解释沉积序列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根据试掘时的发掘深度,每一层的出土器物可与地层剖面对应起来。每一个发掘单位的出土器物可根据文化沉积序列进行归类、分组。按照文化沉积层中相应器物(陶片)的组合规律,可对发掘单位的年代进行判断。
以下地图指明赤峰区域调查中试掘的两个遗址。
点击地图查看每个遗址的详细发掘信息